记者鲁蜜报道 在昔日的重庆市,中梁山地区周围都是农田,一所小学承载着很多孩子走进城市的梦。随着主城规划的扩大,位于中梁山地区中心的人和小学,成为了当地生源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,伴随生源质量提高的同时,学校的“拳打脚踢”(武术和足球)发展迅猛,在武术已经取得了卓越成绩后,校园足球在2018年成为第二条赛道。人和小学做到了打破传统足球教育理念,实现了学校、家长、孩子在足球上互相之间的奔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九龙坡区人和小学始建于1846年,原名为“蔚文学堂”,学文、习武,是这所学校一百七十多年来的传统。武术的蓬勃发展,一直延续到了现在,已在全市斩获大奖无数。从武术开始,发展到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多种特色并举,就是人和小学所谓的“拳打脚踢”。
人和小学2018年走上校园足球发展的赛道,相比同区其他已开展足球活动多年的学校,已滞后很多,但得益于如此庞大的生源基数,学校另辟蹊径,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。
对于为什么要发展校园足球,2012年来到学校任校长的方涛的回答很简单,“我当校长干了20年,对于娃娃的情况,我很了解。武术训练相对比较单调,而足球训练中的娃娃,有一种不一样的快乐。”
在2017年产生想法之初,方涛首先看到的是教练资源不足。有别于很多同样起步晚的学校选择外聘民间教练的形式,人和小学在教师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调整和改善师资结构,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学校当体育老师,前提是一定要足球专业。
方涛有一个概念叫“终身体育”,意思是体育的精神伴随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。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长期坚持的决心。
多数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初期,都会从班级队伍建设和班级联赛着手,但人和小学3700多名学生,师资又有限,只能直接从整个年级抓起。“一二年级从足球兴趣班开始,从几百人中选出了四五十人作为校队成员培养,这支队伍慢慢在2018年3月有了雏形。”
那时还没有校内托管服务,孩子们每天下午两点半放学,开始一个半小时的训练。为保障训练时间和质量,周末和寒暑假都被利用起来。短短半年时间,这些孩子从零基础到熟练踢比赛,已有了很大提高。
方涛仍然记得孩子们到了三年级第一次出去参加正式比赛的场景,一张张稚嫩的脸上肉眼可见的紧张感。但这种紧张很快化作了场上的动力,“当时是重庆市U9锦标赛,我们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去体验一下大赛的感觉,没想到在小组赛中不仅赢了一场,还逼平了老牌强队。”虽然最终没能小组出线,但孩子们的表现和展现出的体育精神,正是方涛想看到的。
当年第一支精英队伍,如今已到了六年级的升学之年,孩子们还在坚持。这支队伍去年在重庆市U10锦标赛拿到三等奖,在九龙杯校园足球联赛中小学组拿到第一名,成功跻身区里精英序列。
六年磨一剑,这期间,学校各年级都有了校级队伍,体系得到了完善。下一步该怎么做,学校早有方向。方涛说:“去年我们和足协进行了深度合作,学生的训练和教练素养的提升,都有了更专业的指导。想要打开更大的局面,校园足球要走出校园,去更大平台上展示自己。”
人和小学起步虽晚,但对自己的潜力有信心,底气是基于学校的决心。方涛希望,短期内能稳定在区里精英组内,长期目标则瞄准了市级比赛。
一所学校的校园足球想取得成功,离不开家长支持。在很多传统强校,这一点已不是问题,而对于起步较晚的人和小学,家长的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。首先是教育环境的改变,升学竞争压力大,家长更愿意孩子只把足球当兴趣培养,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。其次是中国足球大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,让家长对足球这项运动乃至整个行业有了重新审视。
就拿第一支队伍建立过程来讲,当时从几百号人的兴趣班中选出了精英队员,这些孩子都是既有兴趣也有能力的,进入精英组往校队方向培养,意味着训练量加大,周末和寒暑假也必须利用起来。这个时候一些家长打起了退堂鼓。“虽然在我们预料之中,但如果任其发展,这个项目就没法做了。”方涛说。
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八零后、九零后,不少人也很热爱体育。但不仅是他们,连校长都明显感觉现在中国足球在社会上形成的气氛不足,“我年轻时也喜欢去大田湾看足球比赛,可现在,很多人都对看球失去了兴趣,特别是国足的比赛,更不会看了。”年轻的家长甚至觉得,中国足球的一些负面消息,让他们看不到孩子向上走的可能。
从教育的角度来看,方涛觉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改变不了校园足球的正面价值。于是,教练开始做每个学生家长的工作,跟他们讲足球对孩子身心的好处,当然也包括对升学的帮助。
经过学校和教练的努力,最终留下了很多孩子,中途退出的也少之又少,一直从一年级坚持到六年级。这期间,家长们无数次地看到了孩子在比赛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,他们不怕摔倒也不怕流血汗地去奋勇争先,这正是终身体育的要义。
在这过程中,学校始终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,不管当下的中国足球环境如何,校园足球总要有人去做,方涛和教练们都甘于做铺路人。转眼间,那批一年级的孩子已到了升学年,去年在参加完区里的比赛后,就有部分孩子拿到了区里重点中学伸出的“橄榄枝”。五年来,不管家长的支持还是实际取得的成效,都让方涛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校园足球从零开始,到出成绩,这个漫长的过程是校长一开始就想到的,学校在这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资源都不少。身为校长,方涛说,有一些压力,但不是很大。因为自打第一个教练杨一鸣来到学校之后,方涛就感觉人和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一定会好。
“一个是专业,一个是责任心。”方涛说。教练杨一鸣是山西人,在中北大学毕业后,正好遇到人和小学招聘足球专业的体育老师。杨一鸣和方涛都记得,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对话。当时杨一鸣说:“如果我只上体育课,反而觉得抱负无处施展。待遇不重要,重要的是把队伍和体系打造起来,这是我千里迢迢来这里的原因,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”
杨一鸣并没有说空话,从来人和小学任教的第一天起,他就经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,不管是下班后还是周末及寒暑假,他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带学生训练。有时候,方涛驻足场边观看训练,听到杨一鸣嗓子已经沙哑,他也会劝,“教练歇会儿,也让孩子歇会儿,夏天这么热,冬天又下雨,实在太辛苦了。”杨一鸣则说:“校长啊,重庆天气好的时候也不多,晴天不练,雨天也不练,什么时候练啊?”
夏练三伏,冬练三九。方涛体会到,基层教练对于校园足球的重要性。而后来的几名教练,看到杨一鸣带队,也耳濡目染地进入角色。那时,方涛就有预感,因教练的优秀和负责,校园足球项目发展会有足够的底气。
而在孩子们身上,这些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很多坚持的动力。杨一鸣说:“现在的孩子不会那么天马行空,比如我将来要像C罗、梅西一样,而是给自己定下较实际的目标,比如我今天要颠多少次球,射几脚门,要打进去几个,跑步要到多少秒以内,过人要成功几次等等。”在教练看来,孩子们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思维转变,这是足球基层教练最想看到的。孩子们专注的东西是足球本身,而不是盲目憧憬未来足球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一些东西。
孩子们之所以能这样脚踏实地,根本原因是对足球纯粹的热爱。杨一鸣记得,校队队长有一天发烧到了39度,请了病假,没来上课,但到了下午训练时间,他就要求奶奶把他送到学校训练。奶奶拗不过他,只能给父母打电话,希望劝说孩子回家恢复。可孩子不答应,一直在旁边哭。这个场景也震撼了杨一鸣,他自己都没想到,这么小的孩子,可以为了热爱去如此付出。他也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是值得的,因为在足球上,教练、学校、孩子都坚持着初心,彼此之间都在互相地奔赴着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